人工保种中华鲟在白龙屿海洋牧场中(刘黄欣,2023)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其群体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陆架水域,产卵期洄游到长江中上游参与繁殖,是长江水生动物中的旗舰物种。受生境退化、过度捕捞等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自1980年开始急剧缩小,目前已连续6年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行为,物种岌岌可危。人工淡水保种繁育成为了保证中华鲟物种存续的关键措施。中华鲟生活史约90%以上的时间生活在海洋,长期的淡水圈养环境下海洋生活史的缺失可能是导致人工保种群体成熟个体较小、雌雄性成熟比例降低、繁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海洋保种是补充完善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的主要手段,而传统海水网箱保种存在养殖密度大、底层溶氧低、通透性差等问题,保种效果较差,近海围栏式养殖保种相比传统海水网箱保种,具有养殖区域更大、水体通透性更强、无底网和抗击风浪能力强等特点,是潜在可尝试的保种模式。本研究对浙江温州近海的白龙屿海洋牧场环境因子及饵料资源进行周年调查并开展中华鲟放养实验,通过对放养群体跟踪监测及回捕解剖了解其摄食生态及行为适应性,综合评估其生存适应性,为探寻中华鲟海洋保种新模式,实现“陆-海-陆”接力保种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