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鲟亲本人工标记放流初步研究(潘威望,2020)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隶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又名达氏鲟、沙腊子、小蜡子,是纯淡水定居性鱼类,为我国特有物种。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其物种资源极度衰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2010)。保护长江鲟对于维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幸长江鲟在人工保种取得成功,全人工繁殖已经实现,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将成为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的重要手段。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在长江上游放流1龄左右的长江鲟幼苗,虽然放流活动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放流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误捕的长江鲟中均未发现性成熟个体。所以在在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快速恢复的情况下,直接大规模放流长江鲟亲本,在野外形成一个产卵群体,有可能成为恢复长江鲟自然繁殖、增加野外种群数量的有效手段。为了解长江鲟亲本放流之后的迁移分布情况,迫切需要找出一种适合长江鲟亲本人工放流监测的标记方法,为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工作奠定基础。本实验以长江鲟亲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长江鲟亲本的背部肌肉以及腹腔中植入超声波标记,并对标志后长江鲟亲鱼的标记保留以及存活状态进行观察记录,以研究超声波标记植入对长江鲟亲鱼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分析长江鲟亲鱼植入超声波标记的技术以及探究超声波标记对长江鲟亲鱼影响最小化的方法,从而保证超声波遥测实验的顺利进行。运用超声波遥测技术,再结合生物环境调查等手段,试图了解长江鲟亲本放流之后的扩散、迁移和分布情况,为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