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美在荆江绘就新画卷:生态修复留住长江中的“精灵”

作者:来源:荆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1-04-21 16:26字体大小:【】【】【

“人退鱼进”、鸟鸣高枝、江豚逐浪、麋鹿奔腾,荆江正发生着美丽嬗变。

近年来,善待长江已成为荆州人民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行动。当你善待母亲河,她会加倍回馈给你。而今,在荆州“歇脚”的稀有鸟类越来越多,可观测到的鸟类数量达到147种;市内保护中华鲟一代人工种群1500尾左右,约占全国总数的70%;天鹅洲故道的江豚已从5头发展到目前约80头,每年还保持10%左右的增长,成为世界上对鲸类动物实行迁地保护唯一成功案例;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数量已接近1100头,野化麋鹿种群分布在鄂湘9县市,数量已达到800余头……

  只有坚持生态优先,才能实现绿色发展。让不利于生态环境健康的因素“走”,让自然界的万千生灵“留”,荆州市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濒危物种在荆江“安家”

  保护长江母亲河,守护长江中的“精灵”,让濒危物种在荆江“安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荆州就创造条件保障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空间。

  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是目前长江中下游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湿地,南依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北靠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在这里,分别于1991年设立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设立江豚类国家级保护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麋鹿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如今再现石首天鹅洲。气候温和,水清草绿,体态健壮的麋鹿在草地上悠然觅食、嬉戏。连片的芦苇荡是麋鹿的“安乐窝”,翱翔的白鹭是与之共生栖息的佳友良伴。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鹿科动物。1900年左右,麋鹿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1991年,科学家按照历史记载的麋鹿故乡沿途考察,选定天鹅洲湿地为首个麋鹿野化放归基地。目前,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数量已接近1100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随着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麋鹿种群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1992年,在全国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石首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保护区担负着长江石首江段长江豚类的就地保护、天鹅洲故道江豚的迁地保护与科研、江豚网箱人工豢养与繁殖的尝试。从初期投放的5头江豚试养,发展到目前约80头,每年还保持10%左右的增长,这是目前世界上对鲸类动物实行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案例。

  从“人退鱼进”到鸟飞鱼跃

  荆州是全国内陆水域面积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为了不侵占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帮助它们建立天高海阔的“家”,荆州一次次向环境让步,筑牢荆江生态屏障。

  2018年以来,我市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实施“禁捕令”,2020年7月1日起又启动长江荆州段十年禁渔工作,以更好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

  人对长江的索取退一小步,生态修复便迈出了稳健的一大步。2020年12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野外科考时,在长江公安江段采集到7尾鳤。这是长江所继2017年6月在长江洪湖江段、2020年11月在长江宜昌江段发现鳤之后的第3次发现。此前发现的鳤均为1尾,此次调查发现7尾鳤,尚属近年来首次,这表明长江鳤数量正在增加。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鳤资源有望得到恢复。

  2020年秋季,长江荆州段开展了渔业资源监测。荆州江段监测到鱼类33种,优势种为鲢、鳊、蒙古鲌、斑点叉尾鮰等,日均单船产量为14.2千克。秋季渔获物种类较2019年增加2种,增加了6.45%;日均单船产量较2019年高4.2千克。这是禁捕带给长江的惊喜。

  在荆州,一群热衷观鸟的环保人士常年将镜头对准鸟类,观察记录荆州的鸟类。市观鸟协会会长刘华农说,随着退垸还湖还湿、生态修复等工作不断推进,荆州的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越多来越多,他们的观鸟地图在不断扩大,观鸟数据在不断刷新。

  2018年以来,协会会员观察到白鹤、小天鹅、紫水鸡等22种新增的保护级别鸟类;在松滋洈水,他们一次观察到77只越冬的“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在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荆州段、公安县 崇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地,观察到极危鸟类青头潜鸭……

  科研保护扩大生物种群

  2021年3月28日,沙市长江汽渡码头中华鲟放流点,3020尾中华鲟、长江鲟放归长江。

  放流的中华鲟都持“身份证”,背部的红色标志能对中华鲟进行跟踪调查。这是自2012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成功以来,我市在长江荆州段开展的第9次中华鲟人工放流,截至目前共放流中华鲟人工种群子一代和子二代个体近600余万尾。

  湖北省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维友介绍,放流的中华鲟是全人工繁殖的野生中华鲟子二代。研究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繁殖出了子一代,再利用子一代繁殖出了子二代。这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野生中华鲟开展中华鲟增殖保护的状况,中华鲟增殖保护由此迈出了一大步。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保护。1999年,中华鲟驯养繁殖试验场建成,并于2019年4月将549尾中华鲟安全迁运至过渡性保护基地,从事中华鲟驯养繁殖研究。目前,荆州市辖区内有中华鲟子一代人工种群约1500尾,占全国70%左右。

  为实现中华鲟永久性有效保护目标,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荆州市政府三方商定,签订支持中华鲟保护荆州基地建设合作协议,把荆州打造为全国重要的中华鲟驯养繁育基地、野外驯化基地、增殖放流基地、科研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对外合作交流基地。

  单一的保护并不能真正还给“水中大熊猫”一个理想之家。对它而言,真正的家,需要有父母、兄弟和朋友。保护好美丽的长江,留住其他长江水生生物,才是留住“水中大熊猫”的必经之路。

  近十年来,我市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长江荆州段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在长江荆州段放流“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近亿尾。

  大美荆州,生机无限。随着珍稀鱼类、鸟类的回归,母亲河呈现出生态和谐、绿色发展之美,为江汉明珠增辉添彩。(记者安娇姣)


上一篇:福建连江:数字赋能渔业安全生产 下一篇:长江经济带: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