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鱼欢水清 贵州生态渔业两兼得

作者:冉阿建来源:鱼欢水清 贵州生态渔业两兼得 发布日期:2020-09-23 17:00字体大小:【】【】【

  金秋九月,丰收时节。走进贵州大地,到处都是金灿灿的稻田,微风吹拂,荡起层层麦浪。“那里有一条,快快快……”榕江县两汪乡两汪村村民金光美正带着孙女捉稻田鱼,豆大的汗珠淌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榕江县大力发展稻田养鱼10余万亩,预计收入12619万元,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鱼双赢”。这是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渔业的一个缩影。发展生态渔业是实施大扶贫、大生态战略行动的有力抓手,是贵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重大部署的重要举措。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合水资源较好,冷水资源丰富,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多、品质好,水生植物种类丰富等先天优势,大力发展湖库大水面生态养殖、稻田养鱼、冷水鱼健康养殖等生态渔业,并将其作为12项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纳入农村产业革命内容。

  数说丰收

  2019年,贵州全省水产品总量达24.36万吨、总产值57.7亿元,全省生态稻鱼面积268.97万亩,湖库大水面生态渔业面积27.4万亩,鲟鱼健康养殖面积57.68万平方米,带动14.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82元。

  2020年,贵州继续加大生态渔业投入,成立贵州省渔业协会,推动省内企业强强联合,目标是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25.5万吨、总产值63亿元,湖库生态渔业面积增加到6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增加到275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水产品产量16.43万吨,湖库生态渔业达到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超过年度目标达到280万亩,鲟鱼产量实现1.17万吨。

  放鱼养水 以鱼净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为解决库区移民生计问题,大量发展网箱养殖,最多时达到3.3万亩,每年产值可达45亿元。

  虽然在一些地区解决居民生计问题方面发挥了阶段性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无序和低质发展,网箱养殖产业效益下降,对河流造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资源利用。

  生态和渔业两者兼得。贵州把握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全面取缔网箱养殖。2018年5月,贵州决定全面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全省河流网箱养殖全部取缔。

  拆网箱,不拆产业。按照既要在发展面积上“护好水”,又要在品种和品质上“把好脉”的原则,贵州鼓励在湖库发展不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及地方土著鱼类,根据湖库水域承载能力、养殖容量,合理确定鱼苗投放品种和密度,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省级层面,组建贵州省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省生态渔业实施主体,通过整市推进、整县推进、一库一策模式与12个市县签订产业发展协议,组建成立12家市县级子公司,累计投放生态鱼苗340余万斤,带动5000余人就业,培育并注册“贵水黔鱼”公共品牌走向市场。

  市县级层面,多方整合资源做好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扶持指导,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晴隆光照湖水库积极践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股权合作模式,探索贵州省跨区域湖库生态养殖协调机制;兴义市全面拆除万峰湖自库区网箱,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制定规划,将万峰湖退渔还湖综合整治、渔民上岸转产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促进上岸渔民增收致富……

  贵州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行“零网箱·生态鱼”,推动渔业传统养殖向“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方式转变之路,发展“以鱼净水”“生态养殖”模式,既实现了贵州湖库水质改善,也补全了取缔网箱养殖之后的贵州渔业市场空缺。

  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

  铜仁市稻田资源丰富,全市稻田种植面积146万亩,有着悠久的稻田养鱼传统,为了鼓励农户转变传统单一种植方式,对500亩以上坝区新发展“稻+”模式综合种养基地给予资金或物资补助,大力发展稻渔种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些田里的水稻是不打农药,是纯绿色无公害产品,销路一直很通畅。现又有了鱼、蛙等产业,收入肯定是翻倍的。”思南县科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黎学胜说,合作社在1000亩稻蛙里投放了甲鱼、泥鳅、鱼等,预计每亩产值将达到1万元左右。

  贵州是传统的农业省份,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具备发展条件适宜稻田养鱼面积320万亩。“稻+鱼”“稻+虾”“稻+鳖”“稻+蛙”“稻+蟹”“稻+鳅”……贵州通过打造优质“稻+”特色水产品综合种养基地,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贵州通过资源要素高效利用、良种良发良制配套、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生产生态相互协调,促进农业生产实现“稻鱼共生、生态和美、农民增收”的立体式发展模式。

  ——贵阳市修文县采取“主体投苗、农户认养、村委督促、渔技跟踪、产品回收”的办法,广泛深入实施稻田养鱼示范带动建设。

  ——遵义市湄潭县上岸渔民发展起了渔稻共生、无土栽培优质稻;播州区浒洋水村积极探索“鱼稻耦合、以渔护田”的绿色村寨渔业发展模式。

  ——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采取“稻鱼虾”综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特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要求,大力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项目。

  ——黔东南州锦屏县“稻鱼鳖”绿色高效的生态综合种养,注册“锦屏腌鱼”商标,培育稻田呆鲤鱼品种,助推坝区产业革命;黄平县“稻鱼螺”立体健康养殖探索实施春赏鱼苗跃、夏观稻禾浪、秋尝稻花鱼、冬品田螺乡的生态模式;从江县“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凯里市下司镇花桥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稻田养鱼,充分利用稻花鱼肉质细嫩、适应性强、饲养和繁殖方法简单等有利条件,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整村摘除了贫困的帽子。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稻田养鱼是贵州农耕文化史的特有生计方式,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是贵州充分挖掘自身生态优势、走生态路、发山水财、吃绿色饭的实践。

  渔旅一体 多元发展

  贵州资源禀赋,通过现有的天然优势,做好水文章,把水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的渔业产业,走发展和保护双赢的路子,使生态经济为全民共享,最终实现鱼儿肥农民富的美好场景。

  做好“渔、鱼、娱文化+产业”。推动渔旅一体三产融合,积极承办钓鱼赛事、近郊休闲游等,发展休闲渔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兴义市举办万峰湖首届“润丰杯”筏钓大奖赛、中国·万峰渔休闲垂钓叶之初杯筏钓大赛、2020王者之战之钓王大赛、休闲垂钓裁判培训班、休闲垂钓标准编制研讨会;施秉县将传承600余年的摸鱼节发扬光大,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镇远县结合本地成熟的旅游业,开展“渔事”体验活动……

  发展特色渔业冷水养殖。贵州水质优良,具备高品质冷水鱼养殖条件,水温常年恒定,冷水鱼生长优势明显,冷泉水年径流量259亿立方米。目前已形成以铜仁市、安顺市为主的环梵净山及黔中地区冷水鱼产业带。冷水鱼主要养殖品种有虹鳟、金鳟及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杂交鲟、裂腹鱼等,以鲟鱼产量最大,鲟鱼作为贵州省冷水鱼的一张名片,养殖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江口县是全省“一县一业”冷水鱼产业重点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由贵州省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县;贵州聚生隆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鲟鱼养殖基地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是闻名的“网红渔场”。

  推动保产保量设施养殖。围绕探索走出一条工农交叉协同创新发展之路的要求,贵州运用先进养殖技术提升产量产值,在做好尾水处理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利用易位生态循环水养殖模式、低碳高效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陆基集装箱式推水养殖模式、荒芜河滩流水养殖模式等新型设施渔业。贵阳市农投集团160亩荒芜河滩改造成流水养鱼池;播州区龙坪镇陆基集装箱循环水绿色高效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应用新技术,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水养殖的新路;正安县梅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建造全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设施渔业养殖项目,具有节水、节地、节约控温能耗、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快等优势。

  宜库则库,宜稻则稻,渔旅一体,鱼稻共生。随着“零网箱 生态鱼”的全面实施,贵州生态渔业产业实现了从网箱养殖向生态渔业的华丽转身,实现了与农村结构调整、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扶贫有机结合。下一步,贵州将继续按照“宜养则养,应养尽养”原则,努力将生态渔业产业打造成为贵州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主导产业、乡村振兴产业的示范样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开创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重庆放流10万尾圆口铜鱼入江 下一篇:十年禁捕共护长江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