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作为深远海养殖的重要模式,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养殖工船是基于船舶平台的封闭式养殖系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发达国家提出了发展大型养殖工船的理念,并进行了探索,为产业化发展储备了一定技术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养殖工船设施及养殖生产的技术研发,使我国深远海养殖工船和相关技术展现出国际领跑性发展态势。
据了解,2017年7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设计的中国第一艘3000吨级养殖工船“鲁岚渔养61699”号启航投产,为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设计、建造和养殖积累了大量工程经验和基础数据。
2020年12月,青岛国信集团、中船工业集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和青岛蓝粮渔业共同启动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022年5月,“国信1号”在青岛市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实现了由零到一的历史突破。该养殖工船总长249.9米、型宽45米、载重10万吨、海上自持力90天,是名副其实的“养殖航母”。全船设置有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8万立方米,可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名优鱼类养殖,设计年产能3500吨以上。
该船首创的“船载舱养”海上工业化养殖方式,突破了大型舱室水体交换与流场构建、船舶减震制荡技术与舱室结构、工业化养殖精准投喂与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国际、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对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海域广阔、海况复杂、台风频发,海水温差较大,无法有效开展全季节养殖。养殖工船基于可移动特性,开展深远海游弋式生产,不仅可以躲避台风等恶劣天气,提高养殖安全性,还有利于实施“南北接力”等全季节养殖模式,提升规模化养殖产能。本次“养殖工船”建设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将有效推动养殖工船加速实现产业化,全面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